• <td id="46aae"><center id="46aae"></center></td>
  • <menu id="46aae"><center id="46aae"></center></menu>
  • 注冊 VIP 會員
    會員中心
    佛門祈愿 福滿人間:
    《來自佛門的吉祥祝!菲砀U洳貎 迎請電話:010-51656995、 010-51385788;QQ:179518763;郵箱:qf@www.sinomaisonpatong.com    
   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網站地圖
    W020110719584881254393.gif
    您目前的位置:佛教在線>首頁 > 評論薈萃 > 劉元春

    劉元春點評集錦
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佛教教育的社會意義與未來
    • 作為宗教教育的佛教教育,對社會信仰教育的作用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:首先,從佛教信仰層面看,佛教教育為廣大信仰者所需要;其次,從一般社會教育層面看,佛教教育主要是為相關的道德教育提供資源。這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特性有關。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啟迪愛心 發揮良能
    • 銀行與寺院聯手推出開光銀行卡,確實,亦憂亦喜。憂的是如果好事辦不好,好事變了調,開光銀行卡成為牟利機構借慈善之名行一己之私的工具,最終挫傷了愛心人士的善心,玷污了佛教界的聲譽——那樣的話,便得不償失,千夫所指了。喜的是這個創舉可以促進佛教界利用自身的文化元素,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難以說清但又需要抉擇的一個問題
    • 如果立足于寺院的宗教信仰特質,立足于寺院最本質的社會功能,那就不能同意收取門票。一個神圣的宗教信仰場所,不論是用什么樣的借口,都不應當將自己僅僅當成一個“游玩觀光”的場所,而收取甚至價格不菲的“進門費”。這種做法,已經成為我們的“特長”,而且愈演愈烈。這在海外,不僅是在中國的港臺澳,在其它任何地方,都很鮮見。中國佛教史上,也查不到有佛教寺院收取...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有了生活保障,才能清心辦道
    • 對于教職人員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,平等享受社會醫療、養老等保險服務,我一直認為這是國家公民天經地義的權利,也是我們多年來不斷呼吁的大事,原本不需要再拿來討論的。之所以這等好事卻成了“問題”,甚至“擔心”“寺院的僧眾如果享受國家醫療保障會不會引出相反的問題出來”,還列舉了所謂的后果,實在讓人深感意外!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助惡者,非善!
    • 這些現象的產生,不是佛教放生理念的錯誤,而是我們對佛教放生價值的曲解。確如林清玄先生所批評的那樣,歸根結底在于我們的“一念之私”,將放生當成了滿足私欲和粉飾自己的工具。我們可以發現,熱衷于放生的一些人平常缺乏起碼的慈愛之心,甚至連瞻仰父母的義務都不盡!這種缺乏明確精神教化和行為規范的行為,不僅強化了虛浮、粗陋、淺薄的信仰心態,扭曲了信仰者的價值...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佛教界當自醒!
    • 借口佛菩薩不靈,或者見財起意,搶劫寺院功德款,純屬個人犯罪行為,原本不能賴到佛菩薩頭上。至于趁著“觀音開庫”之際,祈求菩薩保佑自己不要失業,那純屬個人自由,個人喜好,我們毋庸置喙。不過,佛教講因果,對于這種現象的產生,我們還是應當好好想想,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問題,那么容易讓人拿來說事?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佛教慈善可拍賣,但不是什么都可拍賣
    • 我們討論這個話題,其實,包含有兩個問題:一是佛教慈善可否采取“拍賣”的募捐形式?二究竟什么東西可以拍賣,寺院“頭香”、“撞鐘”等關系著信仰觀念與形式的“神圣性資源”可否進行“商品性拍賣”?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佛教慈善,要堅守純真的品格!
    • 即使真的為了慈善,某一慈善活動及其活動方式,也不能為所欲為,而應當顧及更廣泛更長遠的社會影響,應當有利于促進社會慈善的健康發展,促進社會慈善精神品格的提升。也就是說,即使真的為了慈善(所謂有了“善因”),即使也能起到慈善的作用(所謂有了“善果”),也不能不擇手段!
    • 敢于反對不良社會現象 才是佛教實踐菩薩精神的表現
    • 2009年1月12日,臺灣將表決通過博弈條款,開放賭博合法化。反賭博合法化社團前往“立法院”表達抗議,其中包括了數十位第一次走上街頭的比丘尼。佛教在線特約評論員劉元春教授對此做出了評論。
    • 我們需要用信仰呼喚迷失!
    • 面對金融危機,我們從隔岸觀火到感同身受、從局外人到當事人,可謂“同體大悲”了。翻看網絡評議,關于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多數歸為金融經濟層面的“發展模式”、“信貸制度”等等上面。至于諸多富翁因而自殺,也多是譴責者多,同情者少。
    • 排斥佛學,何以成“國學”?
    • 近年來,“國學”成了很時髦的美言,于是,“國學大師”的桂冠也滿天飛,就如一些官員、豪富的“博士帽”一樣的廉價了。
    • 劉元春教授對“街頭出現活魚被密封當鑰匙扣”的點評
    • 劉元春教授對“街頭出現活魚被密封當鑰匙扣”的點評:人類的殘忍已近瘋狂。當人類將殘殺生命當作自己“情趣”的時候,那人類自我毀滅也就不遠了,F實,正是這樣進行時。目前中國社會最可怕的就是這樣對生命尊嚴的漠視,進而將在喪失正義是非美丑的麻木與混沌中,走向集體淪落。
    • 劉元春教授:公信力是佛教慈善成敗的關鍵
    • 2008年11月20日,“災難危機與佛教慈善事業暨第二屆宗教與公益事業論壇” 在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拉開帷幕。會議期間,佛教在線的記者和《中國政協報》的記者就“佛教慈善”的話題共同采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元春教授。

    劉元春簡介

   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,宗教所研究生導師,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、《菩提道》季刊執行主編、無錫靈山三期建設佛教文化顧問、河南佛教學院建設總策劃等職。

    曾經在北京中國佛學院、新疆社會科學院宗教所、鄭州大學現代管理學院求學、工作。

    一直探討佛教義理的社會倫理價值與現代意義,注重佛教與中國社會、尤其是當代佛教現實問題的研究,已經出版《共生共榮:佛教生態觀》、《化導與反思:佛教入世之道》等專著,發表論文百余篇。

    投稿:0311-67908356   信箱:(國內)  (國際)   QQ:983700265

    傳真:010-51662115轉8013    客服信箱:   客服電話:400-706-8559   客服QQ:847698935   在線留言   

    吉祥寶塔迎請:15117935615   010-51662115轉8026  010-51656995

    祈福   佛教在線(www.www.sinomaisonpatong.com)網絡聯系人:子桑   聯系電話:0311-67908356

    辦公地址:北京朝陽區外館斜街甲1號泰利明苑A座公寓9B-11C  郵編:100011  乘車路線及地圖

    網站地圖  義工報名  QQ:847698935  QQ群:21264446  招聘   技術支持:010-51662115轉8023

    京ICP證020416號-14 Copyright ©1996-2012 佛教在線版權所有

    怡春院熟女精品交换aV
  • <td id="46aae"><center id="46aae"></center></td>
  • <menu id="46aae"><center id="46aae"></center></menu>